一、学校概况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美食之都、淮河-大运河交汇处、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学府,是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00余人,博士学位670余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412人。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21个,16个师范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32个;拥有省重点学科7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3项,省部级项目46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7项。
二、学院简介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位于淮阴师范学院长江路校区。近代地理学先驱、中国地学会创始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首提者张相文先生于1906年担任我校前身江北师范学堂首任教务长,为我院地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宝贵精神财富。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62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博士58人,硕士生导师23人。现有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1个和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造价四个普高本科专业。在籍普高本科生近1650人,硕士研究生10人。
学院是“生态学”省重点学科和省部共建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之一。依托我院,建有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省级平台,以及淮安市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淮安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4个市级研究机构。
学院立足“两河一湖”(大运河、淮河、洪泽湖)地理区位,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积极响应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和省多重战略需求,重点围绕流域资源环境遥感监测、生态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治理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成为国内淮河研究的特色阵地。近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22项,部省级50余项,市厅级30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授权专利10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市级奖励60余项。
三、引进人才基本要求
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事业心强,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引进人才的类别和条件
(一)学科带头人
(1)从事学科为地理学或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及其下设的二级学科;
(2)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与水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
(3)海外人才应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海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副高级职称。
(4)主持过两项(含两项)以上国家级项目(不含青年基金),近五年学术成果突出。
(二)青年博士
(1)所学专业为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或地信方向);
(2)能够胜任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
(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取得的成果原则上要达到A类博士标准,个别专业方向适当考虑B类博士;相关标准咨询人事部门或学院。
(4)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五、引进人才待遇
(1)坚持一人一议,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团队的优秀人才,其引进待遇可适当提高;
(2)事业单位编制;
(3)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和过渡住房,配偶工作酌情考虑,协助解决子女入学;
(4)优秀的博士及博士后可聘为校聘副教授(聘期3年),奖励性绩效工资可参照学校副教授岗位待遇标准执行,其他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5)对学术水平和科研潜力突出的特殊人才,开放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可推荐直接申报副高或正高职称。
(6)人才符合淮安市主导产业需求且入选淮安市人才项目,叠加享受淮安市补贴及购房补贴。
六、联系方式
(1)简历电子邮件标题格式:姓名+专业+毕业院校。
(2)发送简历指定邮箱:chxy83525089@163.com
(3)咨询电话: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老师 0517-83525126;
人事处:刘老师、杨老师:0517-835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