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益军,2008年-2012年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乡规划学位点负责人、院纪检委员。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等,先后担任《Cities》《国际城市规划》等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17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7项,省级教改项目、省级一流课程5项,负责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项目10余项。先后荣获第一届中国青年科技论坛优秀奖、第二届浙江省青年地理科技奖等荣誉。
功不唐捐:求学路上的奋斗与成长
2008年,施益军进入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他深知,这个专业不仅涉及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具备敏锐的实践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母校学习过程中,他刻苦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实践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他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锻炼和提升了实践能力。随着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所在。2012年他考入云南大学继续深造,面对西南地区复杂的城市环境和频发的城市灾害,他意识到城市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城乡安全领域研究的探索。三年的辛勤付出让他拿到了学校理工科类所有的奖学金,并以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于2015年进入南京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他致力于探索学科前沿,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与同行交流心得和经验,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在经历了论文一次次被拒稿,数据一次次不理想,算法一次次出错等挫折后,他最终以2篇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论文的丰硕成果三年就顺利毕业。
回顾这段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经历,他深知自己成长和进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持续探索的求知精神。这段旅程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目标,也更加领悟到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内涵。
匠心育人: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耕耘
2018年博士毕业后,施益军成为了浙江农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名专任教师。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有生力量,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入职以来,他先后承担了《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市防灾规划》《城乡建设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并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围绕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施益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面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其主讲的《城乡建设安全与防灾减灾规划》课程,被列为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参与的教学成果获2023年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规划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和虚拟实验教学开法创新优秀奖。
城乡规划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施益军通过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学生创造课堂之外的学习机会,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他坚持“以实践促教学”,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城市现实问题相结合,先后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规划设计竞赛奖3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等多项。同时,他也特别重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守牢城市安全底线,是城乡规划领域学者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施益军将研究聚焦于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先后建立了城市多灾害风险环境下韧性研究的相关模型和方法,相关成果在行业顶尖刊物《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发表。迄今,他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7项,并主要负责了厦门、文昌、福州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项目,为我国为城乡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不忘初心:用感恩与坚守继续前行
从求学到工作一路走来,施益军对母校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正是母校的培养和支持,才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感慨道:“母校不仅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支持,还培养了我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这些都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展望未来,他表示将继续深耕城乡规划领域,努力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城乡规划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